华严经全文网
华严经全文网
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
主页/ 永海法师/ 文章正文

出家的真义

导读:《杂阿含经》四九经 白话: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僧团的比丘起了纷诤,佛陀就责备教训他们。之后,佛陀摄举衣钵,进入安陀林中树下静坐,佛陀一个人静静的思惟 : 方才大众当中有诤论事,我责怪比丘们,但是那些年少的比丘出家未久,没有善知识、大德的教导,万一生起退悔的心,愁忧不乐,可怎么办! 我应该对诸比丘生慈悯心,再回去教化他们。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了佛陀的心念,立刻前往精舍,召集比丘们晋...

出家的真义

  《杂阿含经》四九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僧团的比丘起了纷诤,佛陀就责备教训他们。之后,佛陀摄举衣钵,进入安陀林中树下静坐,佛陀一个人静静的思惟 : 方才大众当中有诤论事,我责怪比丘们,但是那些年少的比丘出家未久,没有善知识、大德的教导,万一生起退悔的心,愁忧不乐,可怎么办! 我应该对诸比丘生慈悯心,再回去教化他们。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了佛陀的心念,立刻前往精舍,召集比丘们晋见佛陀,这时,诸比丘们面有愧色的来到佛前礼足之后,退坐一旁。

  佛陀告诉比丘们 :「出家人,卑下活命,剃发持钵,家家乞食,就好像被禁锢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要追求胜义,要度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善男子! 你们是因为被王贼驱使才来出家的吗? 是因为背负债务才来出家的吗? 还是因为恐怖,害怕失去性命才来出家呢? 难道你们不是为了要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才来出家吗?

\

  比丘们说 :「是的,佛陀!」

  佛陀说 :「既然你自是为求胜义而来出家,为什么这当中有有愚痴凡夫,生起贪欲染着,嗔恚暴燥,懈怠懒惰,失念不定,诸根迷乱的现象呢? 这就好像才从粪坑救出来的人又再次掉入粪坑,以粪洗粪,从暗入暗一样,你们既然已经舍离诸种恶业,怎么能再造恶业呢?」

  佛陀继续说道 :「比丘们! 有三种不善觉法,那就是贪欲觉、恚觉、愚痴觉,这三种不善觉由『想』而起。『想』有贪欲想、恚想、愚痴想等无量不善想。要如何灭尽? 应于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系心,住无相三昧(对一切法皆无想念,亦不可见,为与灭谛之灭、净、妙、离四行相相应的三昧。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三有为相之十相),修习再修习,不善法就会从是而灭。」

  「善男子! 善女人! 信乐出家,修习无相三昧是通达甘露涅槃的门户。」

  启示:

  出家人是出离家庭生活,剃落须发,穿着坏色衣,求解脱世间忧苦,专心修持净行的修道者。

  《遗教经论》云 :「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食。」

  《大庄严法门经》说 :「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 若能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是名出家。」凡欲出家者,必先生起善法之心,而后从师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受持戒法。

  《摩诃僧只律》举出太小、太老、负债者、外道等二十六种不被允许出家的条件。

  《大宝积经》说明在家与出家之间的得失,譬如在家尘污多,出家妙好; 在家束缚,出家无碍; 在家摄恶,出家摄善; 在家怯弱,出家无怯; 在家顺流,出家逆流。

  《大智度论》也阐明在家与出家有行道难易的分别,譬如居家欲专道业,则家业废,故为难; 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故为易。

  《瑜伽师地论》亦揭示出家功德胜、在家多过患。

  星云大师说 :「出家有十二种好处。一、集体成就; 二、助缘很多; 三、多种学习; 四、即刻拥有; 五、世界广阔; 六、少欲知足; 七、心无碍; 八、意不颠倒; 九、远离恶缘; 十、清净自在; 十一、禅悦法喜; 十二、多采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