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家人没有七情六欲,那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何解释这种遗憾?
恒传法师:阿弥陀佛,首先不能把这两个问题对立起来,不能分裂讲,这两个问题是一不是二,我们看问题不能仅从事相上来看,还要从事性上了解事情的本质。出家和行孝并不矛盾,佛教也是提倡孝道的,遍览佛经,佛陀以孝道自行化他且亦常赞叹父母恩重,难于报答,教诲四众弟子念父母恩,报父母恩!
说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关键是怎样来定义这个“孝”。在印度,出家修行不会受到来自社会的阻力。因为印度的哲学宗教氛围浓厚,在印度传统观念中,人生分为梵行、家居、林栖、遁世四个阶段,所以到了一定年龄出尘修行是十分必要和常见的行为,所以事相上出家和行孝并不矛盾。而中国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深受“养儿防老”概念的影响,而“养儿防老”的概念又受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养后代子孙是生存的保障,且普遍观念认为供给父母衣食之需、延续宗嗣传承、赡养父母、为父母送终等才是孝。可是出家人虽剃发染衣,离开了世俗的家庭,但并不逃避对父母的赡养。亦常于奉养父母,念念不忘。佛陀特别在戒律中做了细致规定。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说: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宋长芦宗赜禅师,少孤,29岁出家,深明宗要,后往长芦寺,迎母亲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时七年,其母念佛西逝。隋敬脱法师一头担母,一头挑经,云游四海,随缘度众等高僧大德孝养双亲的故事感人肺腑。所以并不是出家了就不孝养双亲。《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昭示孝顺父母胜于敬事天地鬼神。《菩萨睒子经》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说明慈孝与学道,是成佛的基础。
在佛教看来,孝它有更深的含义,不仅仅是尽孝道供养父母。更重要的是死后追荐供养。否则,即使能令他们衣食无忧,或成就一番“光宗耀祖”的事业,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当他们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无力挽留;当他们不幸堕落恶道时,我们无力救拔。所以,惟有令他们生得安养,死入善道,才是为人儿女应尽的孝道。正如明代莲池大师所说:“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恩重如山,不论给予什么物质馈赠都无以为报,当他们究竟离苦得乐时,才是孝道的圆满成就。
红尘百戏,牵绊实多,居家窄迫,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此而生。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逼迫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若虚空,自在无为离系著,谛观在家多过失造诸罪业无有边,营生贪求恒不足,犹如大海难可满......”传宗接代,结婚生子,孩子结婚,然后自己老了,生生世世无有出期。贪著越深,依赖越深,由此带来的伤害就会越大。出家,就是从这种彼此束缚的关系中超越出来,将有粘性的贪恋净化为法缘,升华为大爱。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夫将以武功定祸乱,相以文学兴太平。天下大事皆出将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则出家岂细故哉?今剃发染衣,便谓出家。噫!是不过出两片大门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犹未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
虚云老和尚剃度染衣,出家修行后,他的庶母在老和尚的父亲去世以后,带着两个儿媳辞亲割爱,了俗出家。其庶母出家后,精进修行,一心持名,命终心不颠倒,跏趺而坐,留偈而逝。偈曰:
人生养子有何益,翼硬展翅便冲飞,怀胎命若悬丝险,既生得安谢神只。
乳哺不倦尿屎苦,如狮捧球不暂离,待得稚雏成鹏去,慈亲衰老犹靠谁。
兄薄弟寒父亡故,弃我婆媳竟何依,痴情难解鞠育念,益相益悲令人啼。
欲作鬼母寻子去,举目云山万重围,汝能志办生死事,不见庞蕴把道违。
俗情法爱何殊义,山禽尚晓栖落晖,虽获同愿奉佛寺,日洗寒山冷翠微。
儿既早为空王子,世尊昔曾度阿姨,恨兹娑婆尽烦恼,休心今向极乐归。
又一偈云:
每因恩爱恋红尘,贪迷忘失本来人,八十余年皆幻梦,万事成空无一人。
今朝解脱生前累,换取莲邦净妙身,有缘念佛归西去,莫于苦海甘沉沦。
佛门以勤苦修行,达到无为至道,为真实的报恩,为真正的利益父母、孝养双亲。有时,如果单单以世俗的眼光看,一定会产生误解。岂不知佛法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有不可为外人道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