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华严经全文网
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星云大师讲演集 洞山宗旨 清时期曹洞宗在湖南的发展 云门宗禅诗研究
主页/ 禅宗文化/ 文章正文

佛祖丹唇似苹婆

导读:佛祖丹唇似苹婆原标题:佛祖丹唇似苹婆◎蓝紫青灰我第一次见到苹婆树,是在桂林城外的雁山植物园。此园地处华南,炎热潮湿,园中南方草木无不茂盛如原始森林。进到密林中,被一棵开满小白花的大树吸引,仰看树冠...
佛祖丹唇似苹婆

原标题:佛祖丹唇似苹婆

◎蓝紫青灰

我第一次见到苹婆树,是在桂林城外的雁山植物园。此园地处华南,炎热潮湿,园中南方草木无不茂盛如原始森林。进到密林中,被一棵开满小白花的大树吸引,仰看树冠,惊叹于其花之奇巧玲珑,如小铃成串悬挂于树杪,又如镂空雕刻之象牙球。这是可爱萌系,如果用暗黑系形容,则如合拢之小爪,甚或如髑髅。

回来后查书,知是苹婆。苹婆之名,源出梵语,原为频婆。《佛光大辞典》谓频婆是梵语及巴利语bimba的音译,原意为“身影”。又谓印度有频婆树,乔木类,果实鲜红色,意译为“相思树”。《翻译名义集》上说:“频婆,此云相思果,色丹且润。”所以频婆之名,最早是指豆科的相思子,就是“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那个相思红豆,不知为什么,这个名字没有流传开来,估计是相思子更符合中国人的命名习惯,放着相思红豆不用,用什么古里古怪的频婆。由于印度的频婆果色丹且润,故佛典多用以譬喻口唇之美,《敦煌变文集》中亦数见之。

中国古代,把柰(苹果)也叫频婆果,事出僧人慧琳在注解佛经用词发音和意义的《一切经音义》时。他说《华严经》上说佛祖口唇鲜艳红润似频婆果,这个频婆果是印度的一种水果,你们不知道是什么模样。喏,我找一个你们熟悉的比较一下,你们就知道啦。它就像你们这里的红林檎呀。

本来他解释得很清楚,但传着传着,就变成:印度的频婆果,就是你们这样的林檎。从古至今,民众皆有崇洋媚外之风,总觉得舶来品洋气,高档大气上档次,本土的见多识惯不新鲜了,换个叫法,以示自己见多识广。

那以后,在漫长的岁月中,柰也好、林檎也好,都慢慢退出了口语界,现在只剩下苹果之名了。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一书中已有频婆出现,元陈大震编写的《南海志》记载,频婆乃从西域引进,种韶关月华寺中。明人谢肇淛《五杂俎》曾记载:“上苑之频婆,西凉之蒲萄,吴下之杨梅,美矣。”这里说的频婆,都是苹果。后来频婆果简称为频果,加草字头为蘋,简写为苹,成为今天的苹果。

苹婆之名在宋朝的时候拐了一个弯,转向一个陌生的领域。不知是谁,把色色且润的苹婆之名安放到了广东本地的一个树木上,这树原有名字,叫凤眼果,因其果实成熟时种皮开裂翻翘,露出猩红的里子,荚内又有3~4枚黑色的果子,大如雀卵,形如眼睛;兼果仁圆洁,光生其上,有顾盼之神;风流宛转处,恰如美人善睐;又荚果狭长,弯翘半合似佛目之下垂,遂命名为凤眼果。这种猩红的果子缀满一树,耀眼生花,鲜艳夺目,“色丹且润”,这不就是佛经上说的苹婆果吗?自此以后,苹婆夺了正名,凤眼反成了俗名。

这种凤眼果原是本地土产,宅院寺庙多有,清朝的四川才子李调元在乾隆四十二年时出任广州学政,宦游粤海四年,有《南海百咏抄》诗,其一云:“虞翻宅里起秋风,翠叶玲珑剪未工。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这是写的广州光孝寺。传说建寺之前,曾是三国时虞翻故宅,宅基里原有一棵凤眼果树,翠叶玲珑,荚子猩红,游人不知是果,误认作花。广州是古城,城内城外每有古树名木。

苹婆结荚,色泽猩红,远看便如凤眼,农历七月初成熟。是月也,凡有种苹婆树的地方,地下落红弹珠,俯身可拾。因苹婆果成熟时恰在七夕前后,粤地未婚少女于七夕时会拾来供奉七仙女(七姐),乞巧兼祈姻缘,故又名“七姐果”。后来觉得“苹”、“贫”同音,不甚吉利,改称“富贵子”。

苹婆花纤巧秀美,粤人爱用“苹婆如佳妇”来形容苹婆花,其实是断章取义了。此语同样出自前面提到过的《五杂俎》,与上文相连:“上苑之苹婆,西凉之蒲萄,吴下之杨梅,美矣。苹婆如佳妇,葡萄如美女,杨梅如名妓,荔枝则如冰肌玉骨、可爱而不可狎之广寒仙子。”苹婆的果实像板栗,吃法也同。江南有粟子黄焖鸡,岭南则有凤眼果炆鸭、炆排骨、炆鸡、炆鹅。

植物档案:

苹婆,梧桐科苹婆属。产广东、广西的南部、福建东南部、云南南部和台湾。种子可食,煮熟后味如栗子。

树形优美,树冠浓密,为城市良好行道树。花期4~5月,果期7~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