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天台宗
天台宗因开创者智者大师居天台山而得名。此宗依《法华经》的教旨而建立思想体系,又名法华宗。
本宗教门义旨,以《法华经》为宗旨,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大般涅槃经》为辅助,以《大品般若》为观法,援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
论及天台宗的历史传承及思想渊源,应远溯自印度龙树菩萨所撰的《大智度论》、《中论》。此二论传入我国,经鸠摩罗什翻译弘扬,此后,得北齐慧文、南岳慧思两大师的传承,及至智者大师的发扬,创立教观双美体系,成为天台教学的基础。
慧文,北齐人,因阅读《大智度论》,至卷二十七,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智」的妙旨。又读《中论》时,于「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之偈,顿悟空有不二的中道义,因而成立空、假、中三谛一心,也就是「一心三观」的观法,其后传法给弟子慧思。
慧思承慧文面授观心之旨,昼则尽职僧事,夜则坐禅修定。一日,于放身倚壁的一刹那间豁然开悟,明达融通「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生主张《般若》、《法华》是理论与实践的双轨,奠定了天台教学「教观二门」的基础。 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承袭慧思的禅法,以一心三观、十如是,发展为「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天台宗遂据此为基础,而形成独特的性具思想。
智者大师承继南北朝时期各家的教相判释,独创天台五时八教的判教体系。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是佛陀化导众生的次第。八教,是为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是佛陀化导众生的方式,即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内容,即藏、通、别、圆。此五时八教的教判,是以《法华经》为圆教立场而施设的,将佛陀一代时教分门别类,适应各种不同众生的修持,并依修行次第、证道果位,加以分析比较。
智者大师一生曾多次入住天台山及庐山,致力于著书立说,勤于修持禅定。也曾多次入宫为陈后主说法,为隋炀帝授菩萨戒,又至金陵弘法度众,可谓是禅教一致,行解并重,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是大乘的菩萨行者,同时也是将佛学中国化,使天台宗具足中国佛教思想特色的第一人。
灌顶,慧解超强,一生记录整理智者大师的法华三大部等著作,撰述《涅槃玄义》、《涅槃经疏》,编有天台宗史《国清百录》、《智者大师别传》,对巩固天台教团很有贡献。灌顶以后有法华智威、天宫慧威、左溪玄朗。玄朗示寂后,湛然继其法席,一生致力于弘扬天台教观,讲说撰写,著作丰富,有《金刚錍论》、《止观搜要记》、《法华文句》等多种。时人赞歎说:「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没矣!」
湛然之后,因会昌废佛及唐末五代的战乱,典籍、章疏大多散佚,天台宗再度衰微。直到赵宋时代,清竦的热心护法,吴越王钱俶的大力支持,天台宗风才又重见曙光。清竦门下有义寂,探索天台典籍、讲演天台教学;义寂门下有高丽谛观送天台典籍回中国,其后四明知礼复兴宋代天台大业,被尊为天台第十七祖。
天台宗在南宋以后,随著国运的衰微,亦逐渐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称「私淑台宗」,著《法华会义》等书,对天台教观颇有发挥。民国以后,有谛闲大师创「观宗研究社」,为作育天台学者的专门学府,后付法倓虚。在香港先后有倓虚、乐果、显慈、定西、洗尘、觉光、大光、智海、永惺等法师弘扬天台;台湾有斌宗法师继天台衣钵,门人慧岳法师,承其法系至今。
天台宗的教理门有:一念三千的性具思想、五时八教的教相论、三谛圆融论、五重玄义的经典解释论,及圆教的六即佛论等。实践门有: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内含四种三昧、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等。在中国八大宗派中,由于它的义理组织严密,使天台有「教、观」二门互照、「教观双美」的称誉;同时也显现其教观兼备,事理圆融,解行并重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