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华严经全文网
放下就是快乐 在闹市中修行 色难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孝的故事
主页/ 布衣百姓/ 文章正文

佛教提倡个人亲自实践佛法,亲自体证实相

导读:佛教提倡个人亲自实践佛法,亲自体证实相 佛者,觉也,即觉悟宇宙、人生实相的圣者。此实相真实且常如其性,名为真如。真如也称为空性,即人我空与法我空所显的实性。佛教就是教导我们去认识这宇宙、人生的本...
佛教提倡个人亲自实践佛法,亲自体证实相

佛者,觉也,即觉悟宇宙、人生实相的圣者。此实相真实且常如其性,名为真如。真如也称为空性,即人我空与法我空所显的实性。佛教就是教导我们去认识这宇宙、人生的本质——空性。

佛教不是宗教,它是一种教育。宗教,一般被理解为绝对忠诚于超越存在的信仰和崇拜体系。但佛教反对盲目信仰和崇拜;佛陀是一位智者、一位老师,他不是超越的存在;佛教认为人人均可成佛,禅宗说自性自度、自悟成佛,佛陀说对他最大的敬意就是最好地修学佛法,学佛者尊敬佛而不是崇拜佛,学佛者并不崇拜外在的超越存在。

所以,佛教不是一个崇拜的体系,它是一种教育,教导我们认识实相。

佛教是哲学,也超越哲学。哲学,是“爱智慧”,是一般、基础问题的研究,关注的问题如存在、知识、价值、理性、意识、语言等。

佛教不仅要追求认识实相的根本无分别智,而且追求尽知宇宙万法的一切种智,所以佛教同样涉及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并且有佛教自己的回答。

但佛教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实相”,这“实相”,佛教认为只有佛教能给予揭示,这是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哲学之处。哲学注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思辨。

思辨,在佛教中可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思辩的正面作用。在佛教中,皈依后应行持的四法行之一为如理作意,即如佛法道理审正思维,“正思维”为八正道之一,它们都是强调正确地思维、理解佛教法义,认取正见,进而进入正道。但错误的分别往往误导我们,而且作为凡夫的我们的分别往往带有执见,难以引导我们认识实相。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是思维的反面作用。证得实相,需具无分别智,实相非思维分别所能通达,如《解深密经》说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所行相。

换句话说,佛教以为无分别智证得实相最为重要,这是现量,不是比量,即不是思维分别。就此而言,佛教超越重于思辨的哲学。

佛陀在《卡拉玛经》中指出: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这十种来源的知识,不应被立即被视为真理。被声称为真实的不一定就是真实,即使它们经过理论论证或权威推荐。

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质疑和个人的测试去确认这些真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立直接的知识。

佛教提倡个人亲自实践佛法,亲自体证实相。这样才是真正的信仰佛教、认识佛教。亲自体证就是检验真理是否是真理的标准。体证实相是佛法的核心。

《坛经》说:“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佛教不是宗教,超越哲学,佛教中真正的知识终归体证。

愿大家今生能体证佛性,而不是入宝山空手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