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戒律

"

佛教戒律通常指毗奈耶,广义上尚指最初的尸罗、出家众的学处、波罗提木叉、不同部派僧团各自的犍度、不同犍度形成的毗奈耶等等。

参加佛教戒律中的八关斋戒有什么意义

关于佛教戒律师兄肯定是不陌生的,也知道它的意思,但是在修行的时候,不单单只有一种佛教戒律的,因此对于不同的佛教戒律,师兄都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比如说是关于参加佛教戒律中的八关斋戒的意义,就是需要师兄了解的。

参加佛教戒律中的八关斋戒有什么意义

佛陀为了使正法久住,制定戒律仪轨来规范弟子,让僧信二众各有戒律可资遵循。在家信众虽然无法剃染,佛陀为了让他们也能有机会过出家清净离欲的生活,培养出世善根,播下出家解脱的种子,而慈悲开设八关斋戒的方便法门。

参加佛教戒律中的八关斋戒有什么意义

受持八关斋戒是以一日一夜时间,体验出家的生活,该日除了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之外,还要遵守三条戒律:1.不以华鬘装饰自身;2.不故往歌舞观听;3.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不非时食,共八戒一斋。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介于五戒与十戒之间,等同出家人,所以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

参加佛教戒律中的八关斋戒有什么意义

通过上面对参加佛教戒律中的八关斋戒有什么意义的介绍,师兄对佛教戒律不但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知道了八关斋戒是什么意思,这样师兄可以更好的去遵守,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功德利益。

...查看更多
佛教戒律的精神、意义是什么

关于佛教戒律,是师兄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遵守的,只有遵守佛教戒律才能让自己更快的领悟佛法中的智慧,同时也是让修行更加的顺利,那么关于佛教戒律的精神和意义是什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佛教戒律的精神、意义是什么

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五戒中的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进而不去侵犯别人。

佛教戒律的精神、意义是什么

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佛教戒律的精神、意义是什么

通过上面对佛教戒律的精神及意义的介绍,师兄对佛教戒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知,这样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师兄切记一定要遵守佛教戒律,这样才能让自己保持最好的状态去学习佛法,从而尽快的领悟佛法中的智慧,给自身带来更大的功德利益。

...查看更多
佛教戒律的类别有哪些

关于佛教戒律相信学习佛法的师兄都不陌生的,但是其实佛教戒律不单单只有一种,可以说是有很多的,只有把这些佛教戒律的类别都弄清楚了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要去遵守什么。

佛教戒律的类别有哪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佛教的戒律分为:

1.通戒与别戒: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通于僧俗二众的禁戒。三聚净戒也是通戒,凡发菩提心的僧俗二众皆得受持。别戒则为僧团七众所各别制定的戒律,又可分为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2.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戒,指声闻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诵律》等。菩萨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净戒,即:断一切恶的摄律仪戒,积集一切善的摄善法戒,摄受一切众生的饶益有情戒。

佛教戒律的类别有哪些

3.止持戒和作持戒:护持所受的戒体,停止恶业的造作,称为止持戒;策励修习善业的行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诸恶莫作’属于止持戒,是消极的止恶,‘众善奉行’则属作持戒,是积极的行善。

4.性戒和遮戒:本质上是罪恶的行为,称为性戒,例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行为,无论佛教是否制戒,国家是否订法,本质上为天理所不容,是社会所公认的罪行,属于性戒。如果本质并非是罪恶的,只是容易产生讥嫌,或诱发其他本质上罪恶的行为,则称为遮戒。例如饮酒本身不是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失去理智,转而犯下杀、盗、淫、妄等恶行,属于遮戒。从性、遮这两种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虑的层面是十分圆融的。

佛教戒律的类别有哪些

通过以上对佛教戒律类别的介绍,师兄对佛教戒律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了佛教戒律有很多种,每一种多代表的含义和意思都是不同的,但是只要遵守这些佛教戒律,对师兄修行佛法是有非常大的帮助。

...查看更多
佛教戒律的历史变迁是什么样的

从佛教的创立开始到现在,可以说是经过了历史的洗涤,其中通过了解佛教戒律,师兄就可以看到关于佛教历史变迁的一个过程。

佛教戒律的历史变迁是什么样的

8世纪:鉴真和尚传来戒律。9世纪:根据最澄的圆顿戒主张而设立大乘戒坛,开辟了“无戒律之佛教”的道路。13世纪以降,鎌仓新佛教诞生,出现了重视祖师教理胜于重视戒律的倾向。17世纪以后,寺院法度、修行年限、清规等佛教界内部的事情皆受统治阶级支配管制。19世纪末以后,由于1872年“太政官令”宗教自由化政策的实施,致使僧人公开食肉娶妻现象普遍化。

综上所述,形成现在这种“没有戒律的日本佛教”,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在此不可忘记的一点是:9世纪,自最澄宣布日本是大乘佛教的国家以来,一切平等的菩萨精神就成为日本佛教的根本支柱。道元禅师自己本身虽力行不离丛林的出家生活,但他也指出:“应当以法为重,以悟为本,勿论大比丘、比丘、比丘尼、出家、在家、男女,是为佛道极妙之法则。”

佛教戒律的历史变迁是什么样的

在日本人中,僧人和俗人基本上没有两样的看法是很普遍的。正因为如此,当看到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比丘们心安理得地接受人们的恭敬供养时,反而觉得僧人不那么被人们所尊敬而仅仅得到与自己身分相应礼遇的日本佛教是比较正常和自然的。

话又说回来,进入20世纪,突然取消了此前的政治管制之后,没有经过思想斗争洗礼就食肉娶妻的日本僧人,是否符合僧人的称谓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与我曾经一样,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烦恼的日本僧人其实也为数不少。

21世纪被称为宗教的时代,而且在各国佛教徒之间的交流日益盛行的现在,日本的每一个佛教徒都不应该再安于地位和收入受到保证的“檀家制度”,有必要把戒律的意义加以重新思考,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才能在与各国佛教徒的交流中产生出有意义的结果;同时,过去日本祖师们所建立起来的日本佛教精神才能得以继承和弘扬。

佛教戒律的历史变迁是什么样的

通过上面对佛教戒律历史变迁的介绍,可以让师兄更多的去了解佛教,同时也是告诉师兄,在学习佛法的时候,遵守这些佛教戒律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自身的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

...查看更多
结语

相关新闻